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北京天坛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sGBM)」的突变机制,了解到该癌肿瘤是如何由严重性较低的肿瘤演变成致命的sGBM。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为对化疗无效的脑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王吉光教授(左)与江涛教授合作实验基因突变机制的临床应用,为化疗无效的脑癌患者提供新疗法
于香港医院管理局每年录得的200宗恶性脑肿瘤新症当中,约四分一为「低级别神经胶质瘤(LGG)肿瘤」。这些生长于脊柱或大脑神经细胞附近的异变细胞,最终会演化成今日所知、恶性脑肿瘤中最「毒」的sGBM。虽然sGBM可经手术切除或透过口服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治疗,但绝大部分都会再出现突变,使患者病情复发,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由LGG肿瘤演变成sGBM肿瘤的基因特征和进化机制一直未明。
直至现在,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兼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王吉光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MET基因中 METex14这一节,乃引致上述肿瘤进化过程的一大「罪魁祸首」。团队以特别设计的运算模型,分析并整合188个sGBM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当中包括由中国内地及南韩病人收集得来的新样本,发现约14%的患者样本于MET这个基因出现了突变。
科大的合作伙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兼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及其团队,参考这个发现后,识别出一种名为PLB-1001的药物分子,这个分子能渗透大脑用作防御的「血脑屏障」(即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分离血液循环和细胞外液的生理结构)而直达脑内肿瘤。PLB-1001能标靶sGBM肿瘤,并追击肿瘤进一步的突变,成效显著。
两名患者在临床试验中肿瘤明显缩小达十二周
在18名参与PLB-1001临床试验的晚期癌症患者中,部分对该药物有正面反应。患者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每天约50至300毫克的药物治疗后,其中二人的肿瘤明显缩小达十二周,患者其间症状得以舒缓,药物亦未有呈现明显的副作用。
科大的王吉光教授说:「PLB-1001还需要更多研究,譬如它是否能与其他药物合用,以达成更有效和持续的效果。但这次临床试验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sGBM的治疗非常重要。建立癌症进化运算模型有助预测癌细胞的行为和设计优先治疗方案,而精准的癌症治疗药物可为病人制订个人化的治疗方法,不过突变会令癌病不断变化,为精准治疗的过程带来不少变数。作为最难医治的癌症之一,我们正努力为sGBM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是次硏究的结果已于2018年11月29日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中。这篇文章是从2016年开始王吉光教授在胶质母细胞瘤领域发表的第四篇顶级期刊论文,其他三篇分别发表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自然-遗传学》上。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8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6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本文转载自香港科技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