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大学都在担忧因经济不振引发的预算收缩和国际学生学费收入的下降。但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顶尖学校则称其资金仍有保障,因此可以为学校的未来规划做更多打算。
疫情下的各类封闭管理措施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研生活,也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疫情也为致力于解决公共危机、着眼于未来的跨学科研究开启了新契机。
香港科技大学史维校长表示“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做长远打算。当今,我们不仅要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在其他的许多领域,人类依旧面临着重大危机。”他指出,科学研究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跨学科性,相关的研究投入不足,这些其实并未被真正落到实处。但从本次的新冠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只是科学与技术,政治、心理学、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只研究疫情本身,更要把它当作一个例子。当前的思路不是要消除学科间的界限,而是要尽可能早地触发我们对特定问题的敏感程度。”
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永财校长表示,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后疫情时代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这其中定然有诸多不为人知的重大挑战。在五月的普选来临前,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公布了2021-2025年度高达200亿新元(约合140亿美元)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专项资金,也将用于“应对部分全球性危机”。相比之下,2016-2021年度的研究拨款约为190亿新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亚洲经济在近十年来首次出现零增长,而这是亚洲经济近60年来的最差表现。
陈永财校长指出,新冠疫情是一个契机,我们有能力化解这场危机,并会借此迈向新的发展高度。我们不愿意被动进步,我们要引领变革。在谈到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时,陈永财校长认为研究资金有保障时,需要审视并革新原有体系来确保我们的研究机构和社区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大学的教研工作的改革也应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这次的新冠疫情告诉我们,学科间以及学校间的合作势在必行,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组织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应对像新冠疫情这么大的问题。大学的研究是建立在全球化以及知识的自由流动之上的。大学间相互依持的特性要求我们能够共同应对逆全球化问题和地方主义的抬头。
在疫情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北京大学交流了疫情防控的经验,并就当下两国的公共卫生危机管控问题达成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陈永财校长指出,北京大学拥有大量关于新冠肺炎治疗与疫苗研究的数据;新加坡的新冠治愈率较高,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地方。
环境问题与全球危机
史维和陈永财两位校长都指出,减缓气候变暖、应对气候问题,以及人工智能、自动化和工业化4.0,这些都是未来要关注的问题。
陈永财校长指出,疫情期间,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愈发突显,投资信息备份系统越来越重要。新冠病毒加速了工业化4.0的进程。他指出,新加坡95%依赖进口,这次疫情引发的食品危机让更长期的食品保障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新加坡目前只有5%的食品自给,未来要努力提高至30%,城市农业科学技术有望实现这一目标。
由于各地出行限制,各大学研究合作在疫情期间有所减少。但各方坚信,恢复合作指日可待。
新冠病毒研究
均位于高密度人口城市的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卫生系统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上,有着广泛的共识。疫情期间,两校曾一度关闭校园进行疫情防控。新加坡的200名研究人员研发出一套检测程序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这次抗击疫情之中。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用中和抗体来进行血清检测,从而进行抗冠状病毒抗体的高精度检测。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自2003年“非典”起,已对SARS病毒(普遍认为其和新冠肺炎病毒有密切联系)展开研究。在疫情初期便宣布研发出一款新型多层次杀菌涂层,可有效杀灭病毒、细菌和极难被杀死的孢子,并可有助对抗新型冠状病毒。
另一项已经投入运营的项目是用于运送食品和药品的自动无人驾驶车。
史维校长指出,大学一直被认为是象牙塔般的存在,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可以直接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走向跨学科研究
疫情背景下,全世界的大学领导一致认为应深入跨学科研究。处在领域前沿的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锐意进取,以学术界的变革带动整个结构的革新。
陈永财校长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制定的规划就是要打破限制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束缚。他补充道,要颠覆原有的研究体系,释放院系活力,改革预算财政,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同时,他承认改革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会有来自内部的反对声音,但改革的时刻表和目标不会变。他坚信这些变革在两年内可以实现。“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教职工的评审与奖惩机制,但是说服学生可能要更长时间,我们需要兼顾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学生们的认可十分关键。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接受这一想法。我们正在努力取得雇主们的支持,当高年级学生体验过并了解其益处之后,他们就会带动低年级同学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新校区
史维校长表示,即使在香港科技大学(创立于1991年)这样的一所年轻校园中,跨学科研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的困境。“原有的院系格局有其存在意义,在此格局下搭建多学科交流的桥梁困难重重。我们需重新审视教育,但这不意味着替换掉当前学校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另立校区、专门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原因。”
史维校长谈到的新校区,是应广州市政府邀请并提供资金支持,筹备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该校区计划于2022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拥有比香港校区高出一倍的教职人员和学校规模。新校区将提供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例如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金融科技、大数据等等。现在约有250名研究生在香港校区开始“学术先导计划”的学习,待新校区建成后,学术先导计划的课程将成为新校区开办的正式课程。
“新校区会产生一些新的资源,我们可以开展新的卫生研究工作,而与原有体系互不冲突。”史维校长这样描述香港科技大学两校区之间的关系:香港校区将继续开展传统的学科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并支援广州校区,而这也将激发广州校区的研究动能。“这将是一套并行不悖、各有所长的双校体系。”
史维校长指出,广州校区项目已筹划两年,而这次的疫情加速了项目进程。现在正是新校区项目发展的机遇期。